6月18日,在G344東靈線渦陽東段, 4臺橙紅色大型設備一字排開,像一列慢速行駛的列車,緩緩推進。在電腦的自動控制下,經過加熱、耙松、拉毛、新瀝青混合料攤鋪、碾壓等系列工序,嶄新的路面如卷軸展開一般在設備的后方漸次呈現。這是渦陽縣首次在公路養護中采用“就地熱再生”工藝瀝青網sinoasphalt.com。
G344東靈線渦陽東段路面修復工程全長21.865公里,路面寬7米,交通流量大。經過多年運行,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、車轍、龜裂、坑槽及沉陷等病害。若采用傳統修補方式,費時費力,且需封閉施工,容易造成車輛擁堵。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,渦陽縣公路中心引進熱再生先進工藝,不僅簡化了施工流程,效率得以明顯提升,同時兼具經濟型和環保性。
熱再生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,該技術完全利用原有老路面舊材料,實現了“零廢料”,節省了大量原材料,免除了廢棄料的運輸過程,避免了占地堆放和對環境的污染;施工速度可達4米/分鐘,待路面溫度低于50℃,即可開放交通;同時不必采用全封閉施工,對交通的干擾減至最低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 經過權威機構測算,就地熱再生養護工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是傳統養護工藝的20%。
6月16日至今,僅過4天,G344東靈線渦陽東段路面修復工程已完成6公里的就地熱再生路面。按照當前進度,預計7月初整個工程即可完工。
“此次使用的就地熱再生施工工藝也是渦陽縣重要創新嘗試?!睖u陽縣公路中心相關負責人說,如果達到預期效果,今年還將在S238渦陽段試用推廣這項先進技術。